磐霖Insight
2021/03/26
阅读量:3301

磐霖资本李宇辉:坚持两大方向,往早期走并打造生态化

冬逝春来,又是一年,面对新形势、新趋势,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又将缔造怎样的商业传奇?3月19日,由清科、投资界主办的“2021投资界百人论坛”在三亚举行,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李宇辉先生受邀参会,并担任“冲鸭科技投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圆桌论坛的研讨嘉宾。

在圆桌研讨中,李宇辉与主持人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钛信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高毅辉,联创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韩宇泽,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盈峰投资总裁、合伙人李明旭,DCM董事合伙人曾振宇就“科技创新投资热”、“科技投资的难点和门槛”、“科技投资的策略和相应的投资标准”等议题做了深入交流。

在研讨中,李宇辉指出,科技创新投资热使得早期项目的竞争越发激烈,磐霖就在思考如何差异化竞争,具体而言磐霖是从产业需求维度入手,以技术化的手段去有效解决产业里的痛点问题。他还表示,科技投资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实现产业化,二是创始人的一个转变或者进化的问题。谈及磐霖在未来3-5年的规划和布局,李宇辉说:“我们会专注在我们的两个方向里面,只不过打法上面做一些微调,在生物医药方面主要强调往早期走,如在产业里面做一些生态化的布局,增强对于早期项目的判断准确性。在To B方向,在大家未关注的领域进行一些早期筛选跟开发,争取比头部的基金投得更早。”

以下为现场对话实录:

关于科技创新投资热,什么样的项目能做到向阳而生?

李竹:现在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变得非常热门,在 “十四五”规划里面已经提到了,用举国之力发展科技创新。大家也都认为2020年是科技创新投资的元年,所以很多机构都开始涉及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增长最快的一个方向,这个领域是在国家各种规划里面都提到的要重点发展一个行业。上一个是在2000年左右,国家把房地产定为了支柱行业。国家现在用同样的力度提到了科技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所有投资人关注的,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六位嘉宾一块探讨。

2020年被大家说成是科技的元年,但是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公司受到了影响,同样也有很多公司尤其科技创业公司发展得非常好,我想听听各位在科技创新元年里碰到了什么项目,然后哪些项目能够向阳而生、发展的比较好?

曾振宇:我们是专注于TMT领域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历时25年,目前管理规模在40亿美金,投资模式还是以信息技术为出发点,在To B、To C两端都有展开。在To C端我就不赘述了,在To B和技术端我们长期和较早关注的几个主要领域有SaaS服务、基础技术软件,还有信息技术特别是AI的技术垂直行业应用,以及产业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技术应用的机会。

这是投资背景的介绍,下面具体到我去年的项目,去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前面几个月大家都非常紧张,后面几个月项目节奏变得很快。总体来说,去年技术领域都非常蓬勃,特别是某些小的细分领域成长非常快,比方说AI、智能驾驶等,它们去年迎来了融资高速增长的机会。

李宇辉:磐霖是专注于生物医药和To B这两个方向的早期科技型投资机构。我们的主题叫“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就是通过用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方法或手段去实现新药的研发,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去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是我们在医疗领域的一个投资逻辑,我们会把投资大部分投到创新药以及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的研发上去。另外一个方向则是消费供给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这个方面我们主要是投企业级服务和数据智能装备,一个是软件逻辑,一个是硬件逻辑,通过Saas或智能硬件抓取数据;数据在经过加工整理之后,可以赋能反哺到行业里面,达到数据化、智能化的目的,这就是我们非常强调的一个产业需求,利用技术化的手段,包括AI还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样的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有效解决产业里面的痛点问题。

去年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我自己负责的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冷链物流的整合平台,在冷链这个领域,不管是食品还是药,都有一个需求结构化增长及服务标准化整合的问题。这个公司创始人是在行业里面根植多年的一个大咖,如果仅仅基于这样的一个传统的整合,这个项目就变成“四通一达”了。可是他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能把公司发展成了“冷链版的滴滴”,我们投了之后,现在很多头部的美元基金以及产业资本都在追这个公司。

这个项目高度匹配我们在To B的主题,叫“消费供给端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这个方向的投资,一方面,我们前几年投的To B项目现在涨得很快,但这两年,随着To B热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头部基金进来了,使得我们本身抓早期项目变得竞争激烈起来,我们在思考如何进行差异化的竞争,我们思考的维度可能是产业维度,比如还有什么产业需要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另外在生物医药领域,前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前几年投的创新药项目在去年都涨得很快,但在AI制药这个领域,显然我们应该很早关注这个AI制药领域,但我们在三年前非常遗憾地错过了一个机会,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往这个项目布局,现在这个领域已经非常热门了。

李明旭:我们是源于美的但是区别于美的独立自主的产业性大型投资平台。我们目前有两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家三板上市公司。今年消费领域我们布局了贝贝熊等母婴自主品牌,并且收购了原来的嘉德拍卖广州,同时我们也是易方达、粤民投的并列第一大股东,所以在一二级联动产业投资方面,我们比较关注以控股为主、参股为辅的投资方式,主要聚焦于产业投资还有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平台。由于后疫情时代放水过程当中,资产价值非常贵,我们短期赚布局的钱还是长期赚业绩的钱,这个是每个投资人要思考的,我们作为一个产业投资资本,我们也在自己应用领域的上游做了一个精耕。

去年,我们对半导体元器件这个板块进行了孵化,并且追溯到了整个半导体全产业链,无论是上游软件设计,还是光刻机和耗材硅片,以及高低端封装我们都做了一些布局。可能大家在半导体领域的打法是找到头部项目以及成长点,而我们在去年的投资中找到的亮点,就是自我孵化。刚才听到了李总说自己也下场打球,作为产业如何下场打球我们有一点心得。

去年我们孵化了两个项目,一是白电领域。我们孵化了一家IGBT模组公司,我们控股和参股,充分释放了团队活力,目前这家公司已经拿到了广东大型白电产业订单,目前在没有工厂量产的情况下,已经捆绑了中兴国际大量上游企业的产能。

另外一家就是盈合机器人,盈合机器人是我们去年二月自主孵化的公司。创始人来自日本,是发那科原来的CTO。这个项目我们投资五千万,30%控股,后续二轮一共获得了八个亿的融资,包括熊猫资本也投进来了,现在已经是准独角兽项目了。

在一年的高增长后,我们总结出来这两个项目的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团队创始人对行业本身有很深的理解和积累,即使在项目早期也可以闭环找到很多上下游的资源,无论产业端还是代工端,可以凭借整合的基层性技术迅速占领市场,这是我们孵化当中的一个优势。

李竹:从产业链的角度做投资有很多优势,刚才提到了的半导体和机器人都是去年投资热点。

高毅辉:大家好,我是来自钛信资本的高毅辉,钛信资本成立于2015年,至今5年多的时间。我们团队是从券商转型而来的,我在中信证券十几年,和团队里的几位同事一起出来,共同创立了钛信这个平台。

钛信的投资极具券商系的特点,一般都是投后期的项目,目前主要以Pre-IPO为主,每个项目投的金额比重较大,平均一个项目投资两个多亿,最大的一个项目投了6个多亿。

钛信每年出手次数比较少,平均投两个企业,是典型的“狙击手”打法。但每年看过的项目也非常多,一年之内中后期的项目,我们大概要看两百多个,所以看得多投得少,这是钛信一个非常显著的投资特色

钛信所投项目主要聚焦龙头企业,从2016年做股权投资起始,就一直在投各个领域的龙头企业,我们投的第一个企业奥美医疗,2019年在中小板上市,它是医用敷料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已经连续12年出口第一。去年疫情原因,奥美医疗从纱布转向做口罩,业绩增长非常大,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12亿元,同比增长536%。另外,去年在科创板上市的道通科技,是做汽车智能诊断系统的,也是这个领域的龙头,位列全球第二。

2020年钛信投资的科技项目,一个是华大智造,是中国唯一一家、也是全球仅有的三家做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公司;另外一个海光信息是中科院旗下,也是上市公司中科曙光子公司,主要做服务器芯片,也是X86架构的,X86性能在国产行列排名第一,是个非常硬核的科技公司。

李竹:后期投一定选头部,不怕贵?

高毅辉:后期比早期相对会贵一些,基本上市场上的价格比较合理,不过也要看时机,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钛信基本上没有投项目,这段时间不是投资的好时机,我们出手投资的比较好的项目,海光信息和华大智造都是去年上半年完成的,在相对的合适时机,即便是这些成熟项目,价格也还可以,再者这种项目的安全性也非常高。

韩宇泽:我是来自联创资本的韩宇泽,今年联创资本已走过了21年,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400亿人民币。联创资本在国内投了三百多家企业,目前已经上市的91家,今年开春以来过会了四家,我想今年如果形势好的话能够突破一百家的总量。

我们主要聚焦:第一重点是医疗器械和医疗信息,第二是高端制造,第三是新材料,第四是节能环保,这些是我们聚焦的四个方面。

回顾去年我们重点看的一些项目,我想就每个行业简单说一个项目。比如说医疗器械,我们去年重点投资了一家做手术的机器人,叫“睿米”手术机器人,这家企业耕耘了20年,临床实验做了17年,产品六次迭代,是我们国内第一家拿到CFDA的手术机器人,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可以媲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此外,这个企业还开发了口腔种植机器人,这个企业是我们去年重点布局的,企业已实现了新的两轮融资。

新材料领域我们去年重点投了一个企业博汇瑞进,它是做创伤手术修复的医学新材料的。这是唯一能与世界著名的库克公司竞争的企业,这家企业去年的业绩超过我们想象。我们认为在去年能够实现几千万的利润已经很客观了,而它实现了数亿的利润。

高端制造领域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去年重点解决国家卡脖子的工程,我们重点投了电子设备和真空设备,同时在飞机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领域做了投资,这两个项目成长非常好,合同订单大幅度增长。以上是我们聚焦的行业。

李论:我们还是要投一些确定性的东西,我过往的投资有太多的个人英雄主义,总是希望找一些反共识的钱,后来发现反共识的钱太难赚了,现在更多地追求一些确定的东西。我们去年投了七个项目里面,有四个科技类项目,第一个就是和盈峰投资合作的机器人。我3月2号刚飞深圳,公司3月4号就成立了,第一轮就八个亿估值,不到10月份这个公司估值变成了5亿美金,最近我们还要投一个C轮,账面来看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在技术类上,我们希望可以找到一个确定的场景,它能和产业结合,哪些产业规模过大,这个产业绝对够落后,这个产业有被科技赋能改造的空间,我们第一想到的中国金融业,中国金融业行业比较落后,科技化程度比较低。市场最大的就是银行,银行又是一个封闭市场,中国4900家银行,4800家银行不太具备互联网能力,我们想服务这样一类公司,找到中国银行业的TP,就是完全给他们做服务的公司。我们去年下手了一家公司,他们从来没有融过资,开口就要八亿,我们投进去了。去年6月份产品上线,七月份开拓业务,年底赚了七千万净利润,今年1月份已经达到了2个亿的净利润。

很多领域我们不太懂,工业品生产制造的升级我们选择了一个赛道,结果看到了一个广东基金投资小伙伴,一个女生干成了挖掘机专家,她专门投挖掘机上下游各种产业,挖掘机的零配件,到挖掘机的自动远程控制等,世界八大挖掘机都她都很熟。

我们刚刚开始投科技公司,我们选择了一个确定的场景然后其中不断的挖掘,还有一个赛道筛选不确定的东西。

关于科技投资的难点和心得

李竹:确实在去年科技创新兴起的热潮中,生命科技、半导体、机器人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快的进步。其实在前几年,我们在早期投资时也投了很多半导体公司,大概也投了20来家,它们百分之百拿到了后续融资,有的拿了两三轮。科技创新处在一个大量资金涌入的状态,对于整个行业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今天在场的VC、产业资本、PE都有,在不同的阶段里面对于科技创新你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投科技创新领域是投有门槛的还是没有门槛的,投一些科学家还是投一些其他人?

李论:我对科技领域没有那么深的理解,我们通常选择场景特别确定的,不是技术壁垒特别高,但是和产业结合落地能力特别好的。

第二,我们避免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未来两三年的资本情况具有不确定性,每年都有大佬说资本寒冬要来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总归有一点担心。我们未来80%会投科技类企业,重要的是,我们会更偏好那些不通过资产负债表做利润表的企业。

第三,我们投的科技企业的科技能力实际上可以做支点,和产业结合起来撬动更大市场。总的来说我们对于科技投资比其他机构更加现实一点,我们希望有明确的市场,明确的需求明确的场景和团队,它们能够在产业里面和明确的理解跟结合。

李竹:你们投消费比较好,现在转到科技赛道来,科技场景也是成为了你们的优势。

韩宇泽:我们还是做自己擅长的,我们先关注细分行业然后来做精深研究,细分行业我们会选一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里面我们最看中的是核心的知识产权。核心知识产权我们反复查询,国内外都查。最关键的还有一条:真正的领军人物怎么样。在技术被我们认可的情况下,科技型企业要想真正成长,还需要观察整个团队,除了科技转化能力,产品能不能真正成功,还要看将来的产品营销和整个团队的情况。

看人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家都说有研究经验的年轻科学家是稀有资产,投科技赛道的时候,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高毅辉:虽然大家非常想投科技,但是科技并不是那么好投,真正搞懂科技的投资人没有那么多,我们的策略就是投那些已经相对成熟的公司。另外我们也不会去投一些烧钱烧出来的公司,基本上要求投的公司必须要盈利,即使是一个科技公司也要要求盈利。

再者,我们希望投的公司有实际的应用场景,去年也看了很多项目,它们技术可能很好,但是实际上落地的时候市场容量极小,或者有时候虽然掌握了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必须得依附于其他的应用场景才能使用,这些公司能不能盈利很存疑。

李竹:高总刚才讲到的应用场景特别重要,但是有没有一个判断,这个应用场景一年规模多大,你会下手进行投资?

高毅辉:科技领域其实有的公司整个市场容量几百亿,我们投华大智造,其主要产品基因测序仪,去年市场容量大概四百亿人民币,这个领域壁垒非常高,参与玩家非常少。这种体量的公司,对于我们来讲没有问题,比如芯片全球一年也有上千亿,这些都是比较大,且相对确定的。总之,我们会选择投确定性比较高的项目。

李竹:我们天使投资一年一百亿以上的市场可以了。

李明旭:刚才三位老师说了三种不同的打法,本身投资就是一个很有门槛,对投资团队很有要求的领域。科技投资对于投资人而言是全球化的事业,很多海外公司的技术有卡位优势。首先,科技领域不能闭门造车,自己跟国内的竞争。我们看到这个领域可能率先把国内的标底跟英特尔对标,去投管理芯片的时候要跟仪器对标一下,包括我们对于自动驾驶的时候,对于应用市场端产生的技术,我们也看海外的一些应用场景跟技术的有机结合。

另外,从技术投资的领域,产品是否有过硬的技术,是否形成壁垒只是基础门槛,因为科技投资的很多软件和电子元器件要卖给巨头而不是C端。以华为为例,华为的芯片供应商可能有数百家,但是哪家具有高成长性,内部人员很少把握到精准的信息。这个要求创始人和投资者赋能资源,充分对接,把市场的信息能够充分的提炼出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三,时间很重要,大家说资产贵,特别是头部的一些资产负债表来做利润的公司,确实是很贵,但是投头部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回过头来说99年之前投互联网的人赚不到钱,过去几年投VR、3D打印收益比较少,我们看到的上市公司也是凤毛麟角。我们19年年底投的一家公司也是一个做科技机器人的独角兽公司,估值一年之内翻了几倍,我们是A轮投进去,后来红杉也跟进去了。

李竹:刚才你举的例子就是有赋能更多更好的场景,有没有碰到你们有些跟大的机构竞争,创业者选择你们的?

李明旭:也有,特别是近期拿到的一个项目是做存储芯片的,这个标底大概220家机构竞标,最后15家拿到份额,我们的份额也保住了,但是大的头部远远不如我们拿到的那么多,我们无论项目端还是资金端,头部优势越来越明显。我们不仅仅赚认知范围内的钱,也可以赚到能力范围内的钱,对于在细分领域如何成为头部,这是我们下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

李宇辉:磐霖觉得科技投资有两个难点,一是科技怎么样实现产业化的问题,我们是做投资的,始终聚焦在投资的维度上面,比如医疗投资里的投资是主语,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也好就是一个定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投资其实首先就是一个技术,怎么样产品化、产业化的问题,就是这个技术一定要解决产业里的问题。

生物医药也是特别明显。事实上你从一个基础的研究到产品成型再到后面的转化临床前的各种研究推进以及临床研究推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个过程里一个最大的难题是明明觉得技术方向判断来说是可以解决产业中间的问题,但是能不能把产品做出来,产品出来以后能不能为市场所需要或者提供某种服务,或者说这样的企业,或者这样的创始人能不能跑出来,真正的从科学家变成一个企业家,这个是我们最纠结的地方,尤其是在做早期投资的时候最纠结的地方。

当然,恰恰在做VC或者做天使的时候,最能够判断投资人能力的时候就是这一点。

对于这一点,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以刚性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科技去找场景落地。

投创新药,解决的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无论是生命科学中新的机理或靶点发现,或者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这些方法都是新药研发的触发点,但最终它一定要解决临床的需求;另一个方向,我们非常强调解决我们消费供给端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需求,开始的出发点一定来自于产业,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希望创始人他的产业经验足够丰富,然后对于产业痛点把握特别深,同时全面拥抱这样一个新的技术,诞生出来更大的一个市场空间成长性的问题。

另外的一个难点是创始人的一个转变或者进化的问题,因为我们更多的创始人是技术出身的,这个里面如何实现技术专家甚至科学家企业家的转型,对于我们的VC投资来说都算一个挑战,我们希望在我们投的时候,对这个人有没有潜力进行判断。

李竹:科学家到企业家的确实比较少,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比较适合?

李宇辉:第一,我们投的企业创始人的画像,我以创新药为例,他组织了一帮博士,通过这群来自各种专业环节的博士来进行研究工作,因此首先创始人一定要是在学术方面地位很高的人,这样他才能把握产品和技术方向。

第二是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就像大学时候的学生干部一样,要做很多协调的事情,甚至吃喝拉撒也要关注,这个对于情商有很高的要求。

第三,商业能力,他们需要不停地面对产业及投资方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商业及融资方面的问题。当然自身的做企业家的愿望,或者所谓的产业化愿望很强烈,就可以克服很多困难,不过这样的人确实非常少。

李竹:科学家成为企业家还是需要天生的素质的。

曾振宇:我们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早期投资者身份进行A轮或者早期B轮的投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领投。我们想要找的都是具备商业化前景的技术驱动的投资机会。

VC投资天然具有一定的模糊属性,即便是行业专家也很难对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路径有特别明确的判断,所以我们只能追求模糊的正确。

还有一个认知就是关于我们要找的创业者,我们的目标创业者应该在技术上面具有前瞻能力,同时兼备在一个好的管理者和推动商业化的潜力。

刚刚谈及了难点,相信在座行业专家认识应该比较一致,我们今天的观众其实不是社会的观众,而是行业专家的观众。科技里面难点主要有几个:一是不明晰技术路径的选择。关于科技动态,不论投资者,甚至创业者本人也是不清楚的。所以往往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技术路线方向两三年后被证伪了,这是一个困难;二是商业化的节奏难以预测。一年的商业化,两年的商业化,还是十年的商业化,这个节奏是非常难以预测的。我个人的认知是明知自己无法预测,所以倾向于选择好的,至少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技术层面看起来比较领先的团队。然后有一定的估值保护空间,其他的交给时间;三是无法准确预估创业者的商业管理潜能。跟任何领域一致,在比较早期的时候,你不知道一个创业者究竟具备多大的管理商业潜能。

关于未来3-5年内看到的方向

李竹:我们都致力于找到领先技术的团队,但是实践中在判断项目的时候也要做一个最准确的“模糊判断”。我们往往就是找到关键的两三个因素作为投资的要素,尤其在早期投资阶段,往往会采取该类关键指标措施。即当你决定投一个项目的时候,可能关注的就是该项目的两三个点,无需面面俱到苛责所有的东西都非常看好,因为早期项目确实具备需要不断完善的空间。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最后一个议程就是大家每人用一句话分享自己最看好的方向,即个人认为是在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当中你们看好并愿意拿钱投资的项目。

曾振宇:未来三到五年到了一个时间点,第一代的数字化已经完成了,随着初步的智能化而来的真正赚钱的时机,所以我们期待很多SaaS或者AI垂直领域相关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里面可以真正的变成有规模的好生意。

李宇辉:我们还是专注在我们的两个方向里面,只不过打法上面做一些微调,在生物医药方面主要强调往早期走,如在产业里面做一些生态化的布局,增强对于早期项目的判断准确性。在To B方向,在大家未关注的领域进行一些早期筛选跟开发,争取比头部的基金投得更早。

李明旭:我想问一下李老师,如若有一家企业是做半导体全产业链的软件设计的,该企业早期创始人和我们很熟,但是他给了红杉一些额度,却没有让我们进去。作为早期投资人,早期的项目后面融资有背书,你会倾向于拿头部基金,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竹:我们主要投A轮之前,基本上都是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即大院大所出来的项目,我们看到的时候往往公司没有成立,所以我们给的第一张支票帮助他们成立公司。相对来说都是这样的项目,还有一些海归的项目,可能估值比较高,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碰到了像红杉也想投,但是往往我们也是可以投进去的,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LP。

李明旭:怎么样做到的?

李竹:刚才谈到了产业资本,从英诺来说,我们早期投资去年一年里面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在我们的LP引入了很多产业资本的公司,比如说新东方,比如说半导体设备的华创,还有很多类似的企业。在我们投资一个企业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的得到了一些他们的引荐,基于此,也一定可以拿到一些应用场景,这个企业链会成长非常快。

李明旭:作为我们自己有一点,就是坚持产业黏性的投资,以产业订单赋能,就是沿着产业链板块进行投资。

李竹:我们有一家做5G的射频芯片公司马上IPO了,那个需求确实非常大。

高毅辉:未来几年还会有很好的机会,大家可能也关注到,最近中国和美国高层的对话又有一点剑拔弩张的气氛了,不管特朗普还是现在拜登任总统,现在两国之间的对峙很难调和,所以中国必须要把短板都补上来,这里涉及到的领域就很宽广,比如像芯片半导体等,一直都是“卡脖子”难题,所以近年来中国也是高度重视“强芯”问题,刚刚过去的两会,许多代表、委员都再次呼吁将“强芯”战略提上议程。接下来,国家层面会有比较大的政策导向

韩宇泽:我最看好的产业是新材料行业,无论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还是稀土新材料,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我们投资的一个化工新材料企业蓝山屯河,去年前九个月亏损将近快一个亿,但是到去年年底却盈利了接近六千万,今年前两个月净利润已经达到了1.9个亿。这家企业是做全降解材料的,这个材料解决了中国卡脖子的问题,已是全球最大的产能企业,在中国和世界上需求巨大,利润空间巨大。

李竹:在半导体材料方面,其实中国和日本美国还有20年的差距,所以潜力确实非常大,不光半导体材料,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也有很多机会。

李论:我们未来一年比较现实,科技赛道里,人民币主要投对金融服务业进行赋能服务的公司,美元投基于互联网SaaS这一类的生产制造的企服。